英军分进合击网友:可惜祖鲁人没马否则就是非洲版萨尔浒之战

1870年代,大英帝国开始向非洲南部入侵,位于今天南非东部临近印度洋的小王国祖鲁面对英国入侵时进行了坚决抵抗,这一次英军集中了1.6万大军。

祖鲁王国是个很小的国家,国土面积不到3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多也就30-40万,约合每平方公里10个人,是一个地方不广,但是人很稀的国家。战争爆发之后,祖鲁动员的军队有限,一个30万人口的国家,最多也就能动员3万战兵。

祖鲁非常落后,组织程度低,不同部落之间平时各过各的,遇到打仗了,国王一声令下大家拿着武器到指定地点集结,然后就可以出发了。

武器装备也非常落后,1870年代的祖鲁和欧洲人打了不少交道,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一些,但他们的主要武器装备还是标枪和盾牌。

而且,祖鲁人认为,使用枪械是懦夫的表现,真正的勇者应该拿着盾牌、长矛和敌人进行近身肉搏。

这样的国家和已经实现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英国无论如何也不能相提并论。

唯一让他担心的是,如果英军集中一路大军向祖鲁入侵,面对这支部队祖鲁人一定会选择避站,这会让英国赢得这场战争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五路大军每路最少两三千人,其中绝大多数又是英国本土兵,他们训练有数装备先进,足可以做到以1敌10。所以,任何一路大军遇见祖鲁人主力,就算不能击败对方,固守待援,等待其他四路大军包围过来也是没问题的。

实际上这正是切姆斯福德所期望的,一旦某一路大军拖住祖鲁军队主力,其他两路就可以直取祖鲁人老营乌伦迪,从而征服这个国家。

不过,经过权衡之后,他决定还是将五路大军分成三路,从西、南、北三个方向进攻祖鲁。

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切姆斯福德的战术,和1619年萨尔浒之战杨镐的战术如出一辙(萨尔浒之战中,最终杨镐定的也是三路大军攻打建州女真老营赫图阿拉)。

两位指挥官,虽然一个是东方人一个是西方人,两人指挥的战争一个发生在17世纪早期一个发生在19世纪晚期,中间差了整整260年,但他们的战术竟然一样。

因为,进攻方拥有绝对的优势,让进攻方担心防守方避战自保,使双方失去大规模会战的可能。

几路大军分进合击,给对方卖个破绽,诱使对方陷入己方的包围之中,就成了很多将领的最终选择。

萨尔浒之战分进合击的战术,被努尔哈赤“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术破解,而在1879年的祖鲁,祖鲁国王奇特斯瓦约虽然从来没有听说过努尔哈赤,也不知道在17世纪初发生过萨尔浒之战,但当英国人采用杨镐在萨尔浒之战中使用的战术时,奇特斯瓦约做出了和260年前努尔哈赤同样的对策,“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这可能就是英雄所见略同吧。

1879年1月11号,切姆斯福德的大军度过罗克渡口进入祖鲁王国境内,目标直指乌伦迪!

面对英军的攻击,奇特斯瓦约决定兵率领主力部队2.2万人迎击英军西路大军。

西路大军由英国指挥官切姆斯福德亲自率领,所谓的西路大军,是由最初的五路大军中的第2路和第3路组成,总兵力7800人,大约占到了英军五路大军一半的力量。

除了对付西路大军之外,奇特斯瓦约还另外派出两支偏师,对其他两路英军实施袭击,迟滞对方前进。

1月20号,切姆斯福德率领的西路大军抵达伊桑德拉瓦纳山(所以这次战役被称为伊桑德拉瓦纳战役),并在这里扎下营地,然后派出侦察兵侦查祖鲁军队的动向。

祖鲁国王奇特斯瓦约此时也在严密观察英军主力的动向,英军主力总兵力将近8000,奇特斯瓦约非常清楚,如果以自己这2万多人正面攻击8000英军,肯定还是打不过,所以他派出了一支疑兵故意在英军营地附近活动,吸引切姆斯福德的注意。

切姆斯福德侦察到这支疑兵后,认为追击他们就能找到祖鲁人的主力,于是决定在1月22号清晨从营地出发寻敌决战。

切姆斯福德留下了1300人看守营地,英军留守营地的指挥官叫做亨利.普莱恩,这1300人中大多数都是英国本土兵,他认为营地有1300人镇守就确保无忧,而他率领6000大军足以击溃祖鲁人主力。

切姆斯福德走之后不久,祖鲁主力部队就从另外一侧绕了过来,但是没有急于攻击,而是埋伏在了距离英军营地大约10公里的一个山谷中,继续派出少量部队在英军营地附近活动。

1月22日上午10:30,杜恩福德上校从罗克渡口赶来,并带来了500人。

原来,就在当天的清晨,有一支祖鲁军队想要夺取英军渡口,杜恩福德认为渡口不是祖鲁人的主要目标,他们的主要目标很可能是十几公里外的英军西路大军营地,所以留下150人守卫渡口,领着500人到营地来支援,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已经晚了。

营地的主力部队被切姆斯福德带走,即使加上杜恩福德带来的500人,总兵力也不过只有1800人,而此时祖鲁军队在附近已经集结了2万余。

对英国人来说,人少还不是很致命,最致命的是当时英军中普遍存在轻敌思想,认为祖鲁人不足为惧,所以明知道大军逼近竟然还没做好战斗准备,大部分士兵在战斗中连枪都来不及拿,少量的枪由于没有足够的子弹很快也哑火了。

其实营地中子弹有40多万发呢,可是战斗打响之后绝大多数弹药箱还没打开,结果士兵们打着打着就没子弹了,近身肉搏对方太猛干不过啊!

战斗结束后,营地驻守的1800人中有1300多人阵亡,其中绝大多数是英国人,57名英国军官只有5个人幸存了下来。而祖鲁军队的损失大约为1000-3000人,也就是说和英军差不多,显然这是一场重大的胜利。

英军营地中的所有物资成了祖鲁人的战利品,其中包括大约1000支马蹄尼.亨利步枪,两门野战炮,40万发子弹,2000头牲畜和130辆货车,还有大量罐头,饼干,啤酒,帐篷等等等等。

此时,切姆斯福德虽然兵多,但士兵所携带的少量弹药和食品不足以支持他们长期作战,在祖鲁军队主力围攻之下将会凶多吉少。

但对切尔姆斯福德来说非常幸运的是,祖鲁人在经过了激烈的战斗之后,再次急行军去围攻切姆斯福德的部队已经心有余力不足。

这就体现出了祖鲁军队一个非常大的缺陷,他们的部队以步兵为主,机动性很差,而且由于缺少骑乘工具,难以做到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中连续作战急行军对明军各个击破的成绩。

在伊桑德拉瓦纳取胜后,祖鲁军队赶往艾斯豪传教站,查尔斯·皮尔森上校率领的南路英军正在向这个方向移动。艾斯豪传教站是一个废弃的教堂,坐落在海拔610米的高山上,这里视野开阔居高临下是一个很好的防御阵地。

之前赶到这里,英军照样凶多吉少。当年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能赢的那么彻底,就是因为有足够的马匹保持机动性,在萨尔浒结束战斗后可以及时阻击刘挺的南路明军。但问题是,祖鲁军队没有马,靠两条腿太慢了。

到2月2日,也就是伊桑德拉瓦纳战役结束9天之后,祖鲁主力部队才赶到艾斯豪传教站,对皮尔森上校发动了进攻,但已经晚了,英军建立了完备的工事,并且在这几天从附近搜集了足够长期作战的食品,于是,围攻皮尔森的战斗变得形同鸡肋。

至于北路英军统帅伊夫林·伍德,在获得伊桑德拉瓦纳战役英军战败之后,担心遭到祖鲁军队主力围攻,迅速率领部队回到此行的出发地Tinta部落,也成了三路大军中唯一没有受到损失的部队。

当然,这次胜利对英国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不久之后,英国政府命令解除切姆斯福德的职务,从此不再担任对外作战任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