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传递冬奥温度?他们用行动回复

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志愿者,是令人兴奋的经历、是有收获的成长。他们,用行动温暖了无数有关冰雪的梦。今天,和教育小微一起感受志愿者传递的冬奥温度——

开幕式的志愿者队伍中,一位挥手欢呼、大声喊着“Welcome to China!”的“粉衣小哥”感动了美国女子单板名将泰莎·莫德,莫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短视频希望找到这位中国志愿者。这位“粉衣小哥”正是来自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本科三年级的标兵志愿者孙泽宇。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气氛组”标兵,他历经4个月、35次、267个小时的训练,考试周在鸟巢坚持复习,除夕夜和志愿者们欢喜过年。孙泽宇说,与一帮十分可爱的人相遇,是他选择成为标兵最大的幸运,很辛苦但很有意义!

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常能听到大家喊一个名字——阿丽,她是阿丽米热·努尔麦麦提,新疆姑娘,是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她所在的冬奥志愿者岗位是运行支持助理,主要负责整个赛事服务领域物资调度、人员安排、宣传激励、后勤保障以及近十个岗位几十名志愿者的管理工作,通俗来讲就是“大管家”:在大家需要的时候,要精准、快速地提供帮助。‍她说:“在最好的年纪选择做吃苦的事情,这会是巨大的成长和财富。当然,被需要是一件充满幸福感的事!”

丁博阳是国家体育馆的交通保障志愿者。他曾两次报名冬奥赛会志愿者,第一次在高三,第二次是作为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生。在冬奥会,他感触最深的是:“把残疾人当作平等的朋友”。场馆的每个入口都有一块设计颇为用心的引导牌,同时设置了无障碍坡道;培训中他学习到,在服务残疾人之前先伸出右手,询问对方是否需要。为展现最佳的体能和精神面貌作准备,他现在每天坚持锻炼,他说:“都说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我也想通过自己的微笑成为北京的名片。”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孙昕,是北京冬奥会首钢滑雪大跳台场馆中体育业务领域的志愿者,赛时负责运动员的身份识别与通行管控。孙昕说,“接受并完成挑战,一定会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骄傲时刻。”2月8日,孙昕在距离运动员最近的位置——运动员准备区,亲眼见证了中国雪上项目首枚金牌产生,他自豪地说:“看到中国运动员在空中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完美落地,我真是太激动了。见证中国夺冠,令我终身难忘,也将激励我努力学习,强我中华!”

来源 综合自新华社、《光明日报》,教育政务新媒体联盟成员单位首都教育、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官微,中国青年网 (教育部新闻办)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