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寡头风云20年

中国信史中,商人与政客从来就是泾渭分明的两种身份,商人不谈政治,如果硬要扯上关系,在完成利益分配后,彼此也会留有鸿沟。

俄罗斯则不然,特别是作为独立国家初期,商人几乎垄断了能源、矿产、通讯、金融、交通等诸多事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在对国家经济有着极高控制权的同时,也染指政务,甚至一度影响到国家首脑的更迭。

刚开始时,寡头们在商言商,一心想着赚钱的事,但是在特殊的体制下,做着做着,就变了味儿。

1991年,八一九事变后,叶利钦正式上台,俄罗斯开始了激进的经济改革运动。

莫斯科城西南角有个叫做麻雀山的地方,海拔220米,全城最高处,山上建有观景台,可以俯瞰莫斯科全城。

1994年9月,一群当时最富有的俄罗斯人聚集在山顶别墅,就未来规划进行了交流。

他们分布在金融、建筑、汽车、矿产等行业,40岁上下就已是个中翘楚,握有相当的话语权。

大家达成共识:商人想做大做强,需要政治的站台,他们需要有一个政治强人替自己说话。

别列佐夫斯基原本就职于苏联科学院控制问题研究所(世界上最早的自动化研究所之一)。

这里不是传统意义上摆满试管做试验的白大褂组织,而是一个智力工作者的偶像组合,他们每天动脑子,将各种数学、物理理论融合,看怎么才能鼓捣出弹道导弹和核电站。

找到好友,说自己可以“以旧换新”——利用控制科学研究所职务之便,更新轿车零部件,作为交易,获得这辆车50%的使用权。

他看重的,正是由此与瓦兹汽车厂(日古利进口自意大利,在国内瓦兹汽车厂组装)建立的联系。

因为当时苏联国内搞“产学研”,为了完成考核,研究所人员必须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带来收益,这就注定要与工厂发生关系。

接下来,别列佐夫斯基瞄准了跨国生意,他找到瓦兹汽车的“意大利远亲”——位于都灵的一家名为“罗格系统股份公司”的供货商。

为了取得对方信任,别列佐夫斯基主动提出在莫斯科为对方修建基地,取名:罗格瓦兹。

罗格瓦兹的主营业务就是为瓦兹汽车厂托卖日古利轿车,第一批次就签了3.5万辆。

当时通货膨胀已经苗头初显,这意味着,他实际支付的价值将远低于购买轿车时的价值。

到1993年,罗格瓦兹已经是全俄最大的汽车交易公司,成千上万的日古利汽车转手卖出,付给上游厂商的是贬值的卢布,赚大发了!

别列佐夫斯基还想走得更远,他要集资20亿美元建立一个像“大众”这样的“人民汽车”工厂,帮助每一个俄罗斯人圆汽车梦。

为此,发起成立了全俄罗斯汽车联盟(AVVA),通过向公众售卖证券进行融资。

1993年12月13日,随着新宪法的颁布,俄罗斯议会重新选举,叶利钦赢得胜利。

从1993年12月到1994年7月,别列佐夫斯基总共集得5000万美元。

但这笔钱并未用来建厂造车,转过头来就把这笔钱投入到高回报的私有化凭单或银行证券中去了。

此外,他还与瓦兹汽车厂的实际控制人卡丹尼科夫暗箱操作,花费61亿卢布(相当于310万美元),反向购得三分之一的股份。

而且,卖出去的证券连兑现赔偿的条款都没有,证券持有者只能干瞪眼,红利?没戏!

还发起了“凯旋艺术奖”的评选,每年资助10万美元,俨然一个国家良心企业家的形象。

借此良机,他结识了替叶利钦写回忆录的尤马舍夫以及“大内保镖”科尔扎科夫。

别列佐夫斯基此时已经代理莫斯科电视第一频道的广告业务,轻而易举说服尤马舍夫揽过了总统回忆录出版的活儿。

很快,他被邀请加入“总统俱乐部”,替老板开辟了一条电视专线,取名:俄罗斯公众电视台。

别列佐夫斯基极力邀请麻雀山的伙伴入伙,于是,霍多尔科夫斯基、斯莫伦斯基,还有一个靠着擦玻璃起家的银行界新锐——弗里德曼,高高兴兴认缴了股份,成了权贵电视台的代言人。

但事情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权贵电视台的一家独大,引发了公众电视台的自由发声。

古辛斯基是犹太后裔,高中毕业后试图报考莫斯科物理工程学院,却遭受歧视,辍学后在黑市上闯荡,做进口牛仔裤和录音带生意。

其后有过两年军旅生涯,复员后,在朋友怂恿下报考国家戏剧艺术研究学院,结果,这个从没读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莎士比亚的年轻人意外录取。

学习戏剧表演对于古辛斯基来说并不是很重要,在大学里,他将自己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而且还是学校中极少数拥有小轿车的人,因此结识了不少上层人物,甚至是克格勃精英。

现实很残酷,学了几年的编剧和表演,却找不到可以演戏的机会,沮丧的古辛斯基放弃了,他打算靠开“黑车”赚赚小钱。

却意外发现变压器铜电缆的价值,于是盗铜线,找工厂加工成铜手镯,每天可生产50000余件,售价5卢布,狠狠赚了一笔。

其后,古辛斯基傍上了卢日科夫,一个为新办企业发放许可证执照的小公务员(日后两度当选莫斯科市长)。

1988年,古辛斯基开了一家合作社(苏联上世纪20年代兴起的类似私人企业的机构),负责为西方投资者提供在苏联经商的咨询服务。

某日,他接待了一群来莫斯科寻机会的美国商人,其中一位来自华盛顿数一数二的律师事务所,一来二去,双方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成立莫斯特(Most俄语里是桥的意思)公司。

通过美国人牵线搭桥,古辛斯基带卢日科夫去美国参观,眼界大开,他们一致认为:城市旧房改造能够赚钱。

1991年7月,卢日科夫升任莫斯科市副市长,在他的运作下,莫斯特公司加入到开办私人银行的大军中。

看着俄罗斯政府精英们使用莫斯特集团银行的信用卡,古辛斯基不无得意地说:“稀薄的空气里也有赚钱的可能。”

随着苏联解体,传媒行业陷入混乱,古辛斯基见缝插针,开启了自己后半生的主营事业。

很快,国营电视台里某些有想法的人找上门来,理由很简单,他们是理想主义,希望拥有“新闻自由”。

古辛斯基回忆起去美国考察时,有人跟他提过:电视上的一分钟广告可以卖出几百万美元。

一个半月后,古辛斯基施展神通,说服叶利钦签署命令:从次年1月开始,NTV可以每天播送6个小时的节目!

这无疑是个好题材,NTV迅速进行了全方位播报,一些惨烈血腥的镜头一经流出,引发轩然。

说起来,暗算古辛斯基的人正是叶利钦那位保镖科尔扎科夫,这位也不是吃素的,哪儿把联邦安全局放在眼里。

不久,从克宫传来消息:政府打算把最有油水的石油公司和金属矿山委托给一批实力派商人。

按照计划,资产股份将由大亨们共同管理,作为置换,他们将为政府提供贷款,一旦政府无力偿还贷款,他们还可以直接卖掉工厂股份作为补偿。

为掩人耳目,大亨们可将股份卖给自己在离岸避税港注册的公司,再反向购回(超低价)。

你能想到?多年以后,他与搭档盖达尔呈报给叶利钦一份改革方案,名曰“休克疗法”。

第三步是大规模私有化,连送带卖,以发放私有化证券的形式欢迎俄罗斯人自由购股。

实施过程中,“休克疗法”对于国家来说,自然是省事,但其中引发的弊端接踵而至。

先是物价放飞自我后,国营商店根本起不了平价的作用,黑市商贩瞅准空子勾结不法之徒将商品转手倒卖,造成价格体系一团乱麻。

紧接着,是财政与货币的双政策,把增收的税费全都压在企业身上,使得成本激增,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给政府带来了补贴和救济的难题。

原本叶利钦是想紧缩货币,掐断人们对消费的需求,不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流动资金,政府被迫放松银根,增发卢布,严重打脸。

最糟糕的是,私有化的放开,导致一些商界大鳄,大量囤积私有化证券,坐实了“寡头”的称谓。

把全国的资产以1.48亿份支票和凭单的形式分割,这些“纸条”可以在公司财产拍卖时进行交易。

私人购买后,可以用来兑换公司的个人股,或者以基金的形式交给银行托管,要不就直接交易。

这其实是一种强制性的财产再分配,彻底终结国家对资产的控制,停止精英们自发的私有化。

精英阶层们也摸准了套路,私下勾结联合发布了上百种凭单基金,欢迎各路韭菜来购买股份。

丘拜斯等人明白,一旦叶利钦失去支持,那么先前关于私有化的种种努力就白忙活了。

最终,这笔价值100美元的政治资助方案达成,有力保证了叶利钦团队赢得公投,保证了私有化改革的进行。

经此一劫的丘拜斯变得务实起来,承诺“如果问题仅仅是富人购买资产的话,这也是必然的事情。”

波塔宁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他生活的社区毗邻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的故居,小学同学不是出自外交官家庭就是有个克格勃老爹。

进入外贸部后,被分配到工业协会出口公司,负责的业务是:把磷肥卖到国外去。

他目睹不少朋友涉足商界,以惊人的速度积攒财富,掌握私营贸易,把廉价的石油、木材和矿物出口国外,再进口计算机这样的消费品。

1990年3月,波塔宁依靠关系召集20多家小型贸易团体,几乎全是国营代理机构,成立了环俄公司。

当时俄罗斯国营银行受政治风潮影响大多陷入困倦,各种贷出去的款项(主要是针对东欧)无法收回。

波塔宁发送信息,建议客户把资金转移到自家银行来,除了向客户许诺金融安全之外,他的投入几乎为零。

“贷款换股份”计划的起因源于波塔宁意外得知政府里最有钱的部门是国家海关委员会。

作为交换,波塔宁制定了规则,促使商人预先支付海关税,进入边境线之前就打入联合进出口银行,波塔宁则立即将钱转到海关账号上。

这样操作的好处是,波塔宁的资产负债表得以显著增长,因此他的银行被很多政府机构指定为“特许”银行。

靠着这样的“神操作”,到1994年年底,联合进出口银行的资产达到21亿美元,在俄罗斯银行系统中名列第一。

波塔宁的胃口越来越大,已经不满足只是账目好看,他要更多的产业公司实际控制权。

他想起曾经看上的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当年找不到突破口,只能干瞪眼,现如今,动手的机会到了!

因为政府现在长期拖欠雇员工资和养老金,信用值下降到最低点,而现金正是波塔宁手上的硬通货。

波塔宁联合霍多尔科夫斯基、斯莫伦斯基的等麻雀山大佬,约上政府内阁成员,来了一次开诚布公的恳谈会。

波塔宁等三人手里都有银行(联合进出口银行、梅纳捷普、首都储蓄银行),他们打算成立一个商业银行联合体,向政府提供9.1万亿卢布(相当于18亿美元)的低息贷款。

政府则以国内其他一些大型企业的股票作为附属担保——还不上款,波塔宁等人就可以把股票卖掉,把现钱拿到手。

一、政府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原本需要至少8亿卢布来解救燃眉之急,现在才拿到1.4亿;

二、寡头们看上的大型企业并非随便点名,而是经过反复研究确认,圈定了44家(最终入围只有16家),这其中就包括诺里尔斯克镍业以及霍多尔科夫斯基垂涎已久的“石油巨无霸”尤科斯公司。

与会前一天,波塔宁一伙已经提前说服了内阁大部分成员,除了已升任联邦政府负责经济和财政政策的第一副总理丘拜斯。

丘拜斯从骨子里反感“贷款换股份”,唾弃其为“腐败”,根本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他反问:“银行是否当真决定提供这些钱?如此巨款,从哪里来?”

叶利钦的第二任期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暗藏危机——他的身体已经透支,经常性出入医院。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